那時,電子節拍與合成器音效剛進入創作者視野,個人電腦也才開始上市。當磁帶讀入,螢幕浮現出八位元的幾何線條,喇叭發出無機質的聲音,那些簡單的形式卻已讓人激動,在那背後,彷彿預言著人與機械的全新可能性。
到了今天,電子產品無所不在,以當時想不到的運算速度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但是我們反而被眾多的功能所限制,不復保有對機械裝置的想像力。像是香港作家董啟章在小說《天工開物》裡描寫的,有了CD,有了mp3,我們不再會去錄製一卷自己的mixtape了,書中的「我」也終於失去磁帶尾端的那一段留言。
透過這次演出,經由那些既似80年代又在此地此刻的聲音、影像與裝置,「電紫兔/克」重新把那份可能性,人與人之間透過機械產生的新的連結,帶到我們的身邊。
一開場出現在眼前的,是舞台上巨大的管線與太空艙般的控制台,銀幕上各色各樣的幾何方格,先是讓人想起Kraftwerk、New Order、Pet Shop Boys等電子樂隊的冷調線條;但在錯落的節拍裡,那些方格又逐一顯出自然景色,四散移動,彷彿宣告著這個時代與80年代的距離:數位訊號與現實生活重疊,真實與虛構不再分別,或有一天,我們也將由0與1組成。
然而就在你這樣想的時候,卻看見了煙花的投影飄落在那些管線上,提示著:那個虛構的世界,終究要透過人與物的相遇才能留下意義。我們便這樣再一次地回到了電子時代的開頭,只是這一次新的技術將帶來不同的結尾。
在「電紫兔/克」各式各樣的自製裝置中,觸控技術佔了相當的比重,除了類比的合成器旋鈕,有可以自彈自唱的電子按鍵吉他、結合機器人與變臉的平板頭罩,以空中指揮的手勢感應接觸式麥克風,當巨大的管線隨著梁基爵的拍打輸出聲音與光線,更將整個舞台化作巨大的樂器。
近二十年來,電子音樂有了長足的發展,但伴隨著電腦作曲軟體的進步,人們往往只能聽見訊號經過無數運算後產生的結果,而透過這些手工打造的獨門樂器,我們聽到的不僅是聲音,也是聲音的生產過程。
它們像是呼應著銀幕上的機器人模型與玩具飛機,投射出我們童年時想像的可能未來。在那時,霹靂遊俠與攻殼機動隊都還沒成為事實,也尚未被日常生活馴化,那裡面充滿各種可能,等待著我們的想像力賦予故事。你還記得,家裡買了第一台電視機,我們看著螢幕上各家近未來科幻設定,幻想著另一個生活,彷彿藤子不二雄筆下那隻機器貓有一天會真的在抽屜裡現身。
在梁基爵的演奏中,訊號不單只是數位的陣列資料,而是可以觸及可以參與的。像是New Order〈Blue Monday〉裡機器人聲的詢問「how does you feel」,在機械的節拍中,我們仍然可以觸摸到對方,傳送聯繫彼此的訊息,分明是冰冷的電子聲響,卻感受到了另一端的溫度。「電紫兔/克」使用的技術複雜而細緻,遠超過當年的積體電路,一如我們身處的2012年,卻透過聲音之為物的一面,召喚出那時我們想像中的21世紀。
這樣的特質,或許來自於他的雙重角色:既是新媒體創作者,也是流行音樂製作人。相較於追求純粹的聲音可能性,梁基爵更注重與台下的聯繫,在他的演出中,舞台與觀眾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,他把觀眾帶到這些機器身邊,也把觀眾的故事輸入到機器裡。
所以當Sky & Star的箱子開啟,儘管設計是那麼特別新奇,你卻沒有感到意外,好像那是一位久違的朋友。經由台上的感應器,觀眾舉起的手機被投射到銀幕上成為點點星光,然後透過程式計算連結成星叢,化為電腦演奏的樂譜。在音樂響起的時候,那些點線的聯繫不禁讓你想到英國新浪潮旗手Peter Seville筆下的唱片封面,在那裡,幾何的線條與電子的訊號並非通往無機質的荒原,而是要創造出新的空間,成為生活的載體。
在演出後,梁基爵談到,不論是流行音樂或是個人的新媒體創作,特別是科技的部份,都會遇到各種困難,但是解決這些卻是最有意思的地方,創作總是由限制開始,「limitation is another creation」。
或許,在後工業時代,人與機械、乃至數位空間的關係亦如是,我們從來都不只是被技術籠罩的單子,也藉此尋求新的想像與聯繫。就像是演出最後鄭秀文所唱的:「touch, let all the clocks go crazy, the world will give you a rose, you'll never be alone; … hug like it's digital, kiss like it's spiritual, feels like it's natural, if we find a way to flow.」
(原載於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網站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